
尽管前线捷报频传,但空中力量战损率的激增却是告诉俄军,俄罗斯空中力量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不像解放军那样,拥有一个200架规模的隐身战斗机机队。
乌军称,俄罗斯空天军在短短1个月时间里被击落12架苏霍伊军机,外界称这一损失相当于联合航空制造公司半年的战机产能。当然,现在乌军搞的是防空伏击战加舆论战、认知战的混合战争,经常是打下来一架说两架,但是俄空天军战机最近一段时间战损激增也是事实。
不过让人意外的是,虽然外界认为空天军近期损失惨重。但在西方的某些舆论中,先受到质疑的却不是俄罗斯空天军,而是千里之外的中国空军。
中国空军躺枪的理由也很奇葩,那就是双方都有大量的苏霍伊战机。外界统计,截至2023年底俄罗斯海空军航空兵部队总计约有600-700架苏-27/30/34/35/57这五种苏霍伊系战斗机处于现役,而中国空军则有大约700-900架歼-11/15/16等国产苏霍伊系战斗机。双方的苏霍伊家族飞机数量相当,甚至中方数量更多一些。
也因此,当俄制苏霍伊系战机因为各种原因在俄乌冲突前线出现较大损失时,外界的第一反应往往是中国空军是不是也存在类似的问题。
乍一看上去,外界的这一想法似乎没有错。因为解放军装备的苏霍伊系战机虽然很多,但却可以分为2个大类、3个小类。2个大类指的是进口的俄制机体与自造的国产机体,3个小类则是指在自造机体中,还可以进一步分为使用俄制零件或仿制零件组装的机体,与使用国产零件改进升级的自研机体两种情况,与俄制原装进口机体共同形成了3种技术状态。
这其中,从俄罗斯进口的原装苏-27、苏-30、苏-35战斗机与使用俄制、仿制零件组装的国产歼-11战斗机被认为是现役机体中同类飞机中性能最差的苏霍伊系战机,注意是同类。苏-35当然要对标歼-16。
特别是歼-11,因为这型机本质上就是进口俄制苏-27SK战斗机零件组装的,原封不动地继承了俄制军机寿命低、航电设备落后等问题。一旦被投入到高烈度冲突中,其表现是不如俄军苏-35战斗机的。
然而问题是,从歼-11B开始,解放军就在用国产零件升级改造新一代的苏霍伊系战斗机了。歼-11B系列就是典型例子,虽然气动外形相较于苏-27没有变化,但在航电性能上有大幅改良。而随着最近几年大量歼-11B被进一步升级到BG水平,其航电性能已经达到连俄军苏-35战斗机都只能望其项背的水平。
至于最新的歼-16战斗机就更不用说了,作为空军“三剑客”之一,该机能够在歼-10C都已经在向外贸领域释放产能的同时,依旧保持与歼-20相当的产能,足以让外界意识到该机强大的综合性能以及其在解放军空中作战体系中的重要性。
这些因素让解放军的苏霍伊机队得以走向了一条与俄罗斯空天军截然不同的高技术信息化路线。正所谓“世界侧卫哪家强,中国东北找沈阳”。而这也意味着空天军在俄乌前线犯下的诸如“敌我识别响应慢”、“电子压制不到位”等问题,在解放军看来有不少是可以避免的“低级错误”。
在这种外表相似,但内部大相径庭的情况下,用俄制苏霍伊系战机的糟糕表现带入解放军的苏霍伊系战机,只会让因此轻视解放军的人被歼-11BG、歼-16等迎头痛击。
更不用说,中国空军除了装备有近千架的苏霍伊系战机外,还装备有三位数的歼-20战斗机。这些外形科幻的隐身战机构成了中国空军在21世纪第三个10年的支柱力量,而庞大的机队规模也使得除了美军外,没有任何国家的空中力量能够挑战今天的解放军。
毕竟隐身战斗机能够成为改变空战游戏规则的装备,不仅仅是因为其拥有远超第4代战斗机以及所谓4++战斗机的单体作战能力。也是因为在更加先进的智能化机载设备的加持下,隐身战机可以胜任的作战职能更多,从一个单纯的作战装备升级成为了战场节点。
以至于拥有隐身机的一方无论是让隐身机单机出动,还是集群活动,都能对战场起到举足轻重的影响。
甚至在和平时期,哪怕隐身机不参与作战行动,成规模部署在热点地区的隐身机也能够形成难以忽视的威慑力,让对手在战略层面上承受巨大的压迫感。
值得一提的是,俄罗斯国防部虽然早在10年前就将“电子战”作为军队重点发展项目,但除了俄罗斯陆军取得了一定成绩外,空天军在这一问题上交付的答卷不能说白纸一张也是属于聊胜于无。所谓的苏-34M电子战机不仅数量少,还没有在前线表现出任何性能优势。与之相对的,解放军的歼-16D自打曝光后就一直备受五角大楼方面重视,甚至到了可以与歼-20争抢关注度的地步。
这些“差别对待”显示出在五角大楼眼中,中俄空军苏霍伊系电子战机已经成为了两个无法相提并论的装备,而这对于苏霍伊老家的俄罗斯来说并不是什么中听的评价。
